不能說的秘密:擴大書面審核

從便民到變質,一項福國利民政策,如何拖垮會計產業?

撰文: 彭裕峰 會計師


一、實務現況:

記帳費報價 3,000?2,000?1,000?甚至只要 500?

你是否也曾疑惑:同樣是報稅服務,價格怎麼可以差這麼多?

其實,這些「看似超值」的低價服務,很大一部分來自擴大書面審核制度的庇蔭。

擴大書面審核制度原本是為了協助中小企業簡化報稅流程、減輕負擔,卻在實務上被大量濫用:


不做帳、不查帳、不簽證,直接用書審率報稅

成本壓低,專業服務被壓縮為「只要幫我報得過就好」的形式工作


這讓真正投入時間、負責任的會計師難以競爭,專業價值逐漸邊緣化,也導致整個產業陷入「價格愈壓愈低、風險愈扛愈多」的惡性循環。


二、怎麼操作:

實務中,很多企業熟練掌握這套操作邏輯:

  1. 調整帳面數據,將毛利壓低、費用墊高,只為維持在書審適用門檻內。
  2. 不建帳、不簽證、不給查,用一張「結算申報書」就當作財稅責任的全部證明。
  3. 反而主動申報較高純益率,讓國稅局「看起來合理」,避免查帳風險。

看似合規,實則制度性逃避:

企業失去制度化經營的誘因,財報品質形同虛設,會計師的角色被邊緣化為無法發聲的旁觀者。


三、誠峰怎麼看:

擴大書審制度行之有年且已嚴重背離其初衷。

以前無法建帳的困難已逐漸被克服,資訊系統的功能已不可同日而語。

更嚴重的是,它對會計專業造成三重傷害:

  • 扭曲市場價格:企業不做帳,讓專業服務淪為最低價競爭的記帳工。
  • 壓縮專業空間:許多企業採行「兩套帳」操作──外帳只為報稅設計,內帳則根本不存在或無法即時更新。負責人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一知半解,會計師也難以提出任何真正有價值的財務建議,專業角色形同被閹割。
  • 削弱長遠經營:企業看不到制度帳的價值,只追求短期過關。

  • 四、總結:

    書審制度的初衷是便民,卻在實務中變質,成為企業規避建帳與專業揭露的工具,進而傷害了整體產業的健全發展。

    這項制度應當保留給真正規模有限、資源不足的小型業者使用,而不是被年營業額逼近三千萬、明顯具備建帳能力的企業濫用。

    這些企業不是不能建帳,而是選擇每月花兩千塊「報得過就好」,刻意規避應負的稅務與財務責任。

    當專業失去舞台,制度就會流於形式;當價格凌駕價值,產業就會走向沉淪。

    若您重視專業、尋求穩健長遠的財稅夥伴,歡迎聯繫誠峰